南方農村報訊(記者 胡新科) 一條東江,兩分東水。廣東河源市和平縣東水鎮被東江一分為二,在該鎮,兩座長近400米的木橋橫跨東江。這兩座木橋分別位於東岸的大壩村和上壩村,橋的抗癌食物歷史長則十餘年,短的八年。
  在木橋的東側,各有固態硬碟一座小屋,裡面有村民日夜值守。值班村民是木橋的籌建者之一,同時也是管理員、收費員。
  "行人一趟五毛,摩托車一趟一元","除了村裡的學生和老師,過橋都要交錢"ssd固態硬碟,這是過兩座木橋的"規矩"。數百米的東江上為何會有簡易木橋?村民過橋為何要交費?近日,南方農村報記者實地走訪了和平縣東水鎮。
  村賣屋民自建兩座橋
  "386米。"8月13日,當問及跨江木橋的長度時固態硬碟,上壩村村民駱日招脫口而出。駱既是當年木橋的籌建人,還是現任的上壩木橋管理員、收費員。
  今年65歲的駱日招,在村裡曾擔任近20年村幹部。2006年時,他任上壩村黨支部書記。"村裡一千多人過江不方便,要繞行十幾公里到鎮上,買個東西、辦個事都難。"於是,當年他便與其他5人,籌資6萬建了木橋。從此,村裡人去圩鎮的距離縮短到了兩公里。
  無獨有偶,在東江東岸的大壩村,也有一條相近長度的跨江木橋。大壩村木橋籌建者駱小東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村裡的木橋歷史更悠久,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人搭過,當時非常簡陋,兩三根木樁撐著,"幾乎每次洪水時,木橋都會被沖壞、沖毀。最近兩次重建分別是2008年和2010年。"
  駱小東介紹,自己是和三位村民共同集資建設的木橋,"我們這裡水位深,建橋成本比較大,最近的重建就花了將近20萬元。"
  駱小東坦言,自籌資金建橋肯定是想方便村民過河,但"也有賺錢的想法"。
  最高日收兩千元
  "行人過橋一次五毛錢,來回一塊;摩托車一趟一塊,來回兩塊。老師和學生過橋不交錢。"兩位籌建人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收費標準一致,"鎮、村幹部也得交錢。"
  駱日招表示,在建橋之初便向村民說明瞭過橋收費的,村民不但沒有反對,而且支持有人站出來建橋。
  收取的過橋費用一部分作為六人的工資補貼,一部分用於橋梁的日常維修以及購買救生圈等安全設備。大壩村黨支部書記駱福志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自己平時去鎮里騎單車,來回同樣交一塊錢。
  "建好橋後,有一年春節時最高一天收到2000元。"駱日招坦言,木橋建好後半年時間便收回了成本,"逢圩鎮趕集的日子每天300多人過橋,平時有近200人。"2007年,駱日招從村幹部崗位退下,專門從事木橋的管理工作。
  駱日招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原本村民過江坐木船,也是收費的,後來鎮政府在村子附近設置了渡船,一次最多裝載20人,"渡輪一天運幾百人,根本顧不過來,而且騎摩托車坐渡輪的話,費用比過橋費還高。"
  "要是真沒有那五毛錢,也會讓過,不過有錢故意不出,那是肯定不行的。"駱小東覺得,自己建橋的就是投資,而且要承擔巨大風險。"一來洪水,木橋就會被沖壞、沖毀,修橋要錢,自己和三個村民輪流值班也要生活養家。有人掉水裡了,還要施救,出了意外也要花錢。"
  8月14日,和平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陳錦文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自己2004年在水務局工作時,因為要跑羅營口水電站的建設項目,經常騎摩托車從大壩的木橋上過,"我過橋也是一趟一塊錢,有時候還跟收費員開玩笑講價錢,&0#39;我天天過,少收五毛吧。&0#39;"按照陳錦文的回憶,木橋過河至少已有10年曆史,木橋修好後,負責運送村民的輪渡就停擺了。
  盼安全免費過江
  8月14日,東水鎮常務副鎮長葉志環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東水鎮有4萬餘人,其中5千多人分佈在東江東岸的三個村莊,分別是大壩村、上壩村、大田村,統稱之為河東片,"東岸幾千人出行的確非常不便"。
  葉志環介紹,三個村莊的村民出行,最開始是靠木船,還有用兩三根木樁搭建的簡易木橋。後來鎮政府和縣交通部門協調,設置了渡口,安排了渡船,依然難以完全滿足數千村民出行,還有些村民出行要繞道龍川縣黃石鎮,"村民建木橋完全是自發的,政府部門沒有參與。"
  葉志環表示,在如此寬的江面架設三四百米的木橋,行人和車輛在上面走,晃晃蕩盪的,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,鎮府曾要求村民拆除,不過村民圖方便執意要過木橋,"建橋完全是村民自己籌的資,目的也是好的,方便了群眾,鎮里也不好干涉,只能加強安全管理。"
  和平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蘇政表示,交通部門不主張村民搭建木橋、收費,雖然目的可能是方便群眾,但是木橋的安全隱患比較多。"發洪水橋斷了怎麼辦,出現人員傷亡怎麼辦?"蘇政認為,管理木橋的責任主體應該是當地政府。
  駱福志和多位村民覺得,當前關鍵問題不是拆除木橋,而是如何讓村民們安全過江。上壩村、大壩村、大田村等多位村民均表示,木橋如果拆了,數千村民到鎮里往返要一二十公里,更不方便,"誰也不知道政府說的大橋什麼時候建,2004年鎮里就說了,可到現在都還沒動靜。"
  "橋是別人籌資建的,收費也有道理,不過一天過兩趟橋就要花兩塊或者四塊錢,對於村民來說,也是負擔。"駱福志表示,村民們更盼著政府早日把幾年前就提出來的東水東江大橋建好,讓村民安全、免費過江。
  今年65歲的駱日招對於東水東江大橋同樣期盼:"時間久了,木橋存在安全隱患,自己也擔心。新大橋,大家都盼著呢。"
  鎮府建大橋 十年沒個影
  和平縣東水鎮府10年前稱要建東水東江大橋,如今該橋的圖紙仍在設計中
  "10年前,政府就說要在東江建橋,現在連個影都沒有。"8月13日,和平縣東水鎮上壩村跨江木橋籌建人駱日招說,過江大橋遲遲未建成,村民去圩鎮只好從木橋過,"雖然危險點,但來回可以少走十幾公里路。"除了上壩村,東水鎮大壩村也有一條近400米長的木橋。橋寬兩米多,用木樁支撐,橫跨東江。
  據木橋管理員介紹,兩座木橋均曾多次被洪水沖毀,騎摩托車過橋的路人偶爾會連人帶車掉入江中。
  大壩村多位村民表示,最近又聽說政府打算建橋,"是不是又瞎傳呢". 10年來,數千村民翹首以盼的過江大橋遲遲不見蹤影。近日,南方農村報記者在上壩、大壩等村莊走訪,試圖找尋其原因。
  村民出行繞路遠,搭木橋過江險象環生摩托駛過,整座橋在晃
  8月13日,駱日招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在沒有木橋之前,村民多選擇坐小木船和渡輪,很少願意繞行。後來,政府在江邊設渡船,一次最多能渡20人,一輛摩托算3個人,按人頭收費。
  "摩托駛過,整座橋都在晃。"駱日招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由於沒有任何防護措施,橋面也有些凹凸,木橋建好後的三年裡,不時發生村民騎摩托車、自行車掉入江中的事故,"萬幸大家都是江邊長大的,水性比較好,能自己爬上來。有些是被值班人員救起來的。" 8月13日,南方農村報記者從大壩木橋上來回走了兩遍,發現不少木板已經斷裂,部分缺口能"吞沒"大人的腳掌。
  南方農村報記者粗略數了一下,半小時內,騎摩托車或步行過橋的村民達20多人,摩托車最多搭載了3人。
  駱某斌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他從鎮里用摩托車載客到上壩村,走木橋,過路費加車費就八九元,要是繞道下游的羅營口水電站,一趟八九公里,至少要收20元。
  東江東岸的大壩村,也有座木橋。大壩村木橋籌建者駱小東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除本村1400餘村民外,附近大田村的近3000人也要從這裡過。
  兩座跨江木橋均由村民籌資搭建。上壩村木橋始建於2006年,花了6萬元;大壩村的木橋則能追溯到10年前,最近一次重建是2010年,花費近20萬元。
  大壩村支書駱福志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村民等政府建橋快十年了,都沒音訊,只好從木橋過,"年輕人騎摩托車快,老人騎車不穩,都可能連人帶車掉進江里。"
  十年前提出建橋,主要領導走後被遺忘
  "新領導工作思路不在那兒了"
  駱日招當了近20年村幹部,對村民出行難有切身體會,他曾多次向政府部門反映村民呼聲。
  駱日招介紹,大概2004年,鎮政府就說要在上壩村建大橋,還號召村民籌資,村民聽說後也十分高興,"但兩三年後,建橋的事就沒人提了。"
  早年在珠三角打工的駱福志告訴記者,他每次回來都聽說要建橋,結果年年回村都是走木橋。駱福志找到上壩村江邊一處雜草地說:"鎮里說在這裡建橋,說了這麼多年,一點動靜都沒有。"
  "2006年,東江上下游分別修了稔坑水電站和羅營口水電站,能調節水流了。"駱日招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此後,洪水毀橋的事少了些。
  東水鎮黨政辦主任張某說,幾年前,鎮里打算往東江東岸擴建圩鎮,因此決定在東江建橋,"但是,因為某些原因,沒有建成"。
  東水鎮常務副鎮長葉志環證實,2004年左右,鎮府主要領導確實提出建東水東江大橋,"還啟動了建橋籌資工作",不過,2006年,隨著鎮主要領導的調離,建橋的事情慢慢被人忘了。
  "新來的領導,主要工作思路不在那兒了。"
  對於當年的籌資情況,葉志環表示不清楚。葉志環說,這三四年,鎮領導希望河源市大環市路項目和平段工程早點推進東水,"按規劃,大環市路通過東水,要在東江上建橋。這正好可以解決上壩、大壩等村民出行難題。"
  8月14日,和平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陳錦文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東水鎮幾個村莊出行難的問題,已持續多年,他2004年還經常從大壩村的木橋經過。政府已經協調羅營口水庫投資建通行橋,在大壩、上壩兩村的江邊設置小型渡輪等,解決村民出行問題。"等大環市路和平段完工後,村民出行難題自然就解決了。"
  完工時限已過兩年,大橋建設還未啟動
  "新橋圖紙還在設計"
  河源市交通運輸局官網2011年的消息顯示,大環市路是河源"十一五"期間規劃並已經開始分步實施的市重點公路建設項目,全長約230公里,總投資約12億元。
  其中,大環市路東水至彭寨段2011年11月正式動工,預計2012年底完工,其起點位於龍川縣四都鎮與和平縣東水鎮交界處,終點位於彭寨鎮聚史村與省道S339線相接;通車後,可解決和平縣彭寨、林寨、東水三鎮17萬餘群眾的出行問題。東水東江大橋是大環市路東水至彭寨段的一部分。
  如今,距大環市路東水至彭寨段預計完工時間,已過去近兩年,東水東江大橋還沒有開工建設。
  和平縣地方公路管理站副站長熊小敏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,東水東江大橋的設計圖紙尚未確定,還在修改階段,"目前,我尚未看到設計圖紙。"熊小敏介紹,今年7月,河源市政協主席龔佐林率隊專程到上壩村,調研東江大橋建設問題。龔佐林認為,東水東江大橋涉及群眾較多、將來還會與龍川的道路相通,東水鎮未來會往東江東岸發展,因此,他建議把東水東江大橋原設計方案中橋寬8.5米改為10.5米。
  熊小敏坦言,像上壩、大壩村這樣架設數百米木橋過江的情況,全縣都少見。
  熊小敏介紹,東水東江大橋的建設資金約5000萬元,項目不需要村民籌資,由上級撥款,"現在的工程,即使是財政撥款,也可能遇到缺錢、撥款不及時的情況。設計圖紙還未定,工程何時招投標、何時開工等還不能確定。"龔佐林在調研時表態,市政協將利用自身渠道,積極向省委、省政府呼籲,爭取資金支持,確保東水東江大橋早日上馬。
  龔佐林同時要求,市、縣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主動,不推諉、不扯皮,力爭大橋早日動工建設,為群眾安全出行提供保障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s27fshtr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