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江商報消息 現在流行用別的已映電影來比較新上映的電影。套用這個方式來評價《太平輪》(上),最容易想到的分別是《戰馬》、《海角七號》。
  《戰馬》和《太平輪》(上),兩者對於戰爭的反思浮於錶面,用來表現戰火中普通士兵情感的細節刻畫好玩但不新鮮,只能說,吳宇森學習到了一些經典二戰電影的刻畫方式而已。
  一半是《戰馬》,另一半就是《海角七號》。《太平輪》(上)的文戲,充滿臺灣電影所獨具的清新風格。吳宇森表現男人之間的情感戲是高手,在表現異性戀情方面,這次算是有質的變化。除非對文藝青年特別反感,《太平輪》(上)中總有一段情節或幾個鏡頭會打動你。
  就是那麼一點點的或許堪稱零碎的心動感覺,放置於炮火連天的戰爭時期,《太平輪》(上)的史詩感就出來了。是的,不要吝嗇使用“史詩”來形容這部電影,雖然它有一些交代不清楚、感覺突兀的地方,有一些角色的塑造顯得有些造作,但在整體情境上,它無疑是具備史詩味道的。65年前,一艘名為“太平輪”的輪船由上海駛向臺灣途中,與另一艘名為“建元輪”的輪船相撞沉沒,上千人死亡,這個事故背後的故事,無論怎麼拍都是史詩。
  吳宇森把電影分成上、下兩部公映是對的,上部主要描繪開船前的亂世景象,下部主要刻畫撞船前的末世歡情與撞船後的慘不忍睹,兩部電影獨立成章,可以分開看,但只要把故事連接到一起,就會清晰地看到吳宇森想要標示的主題:發生在東北的戰爭,是這起沉船事件最直接的主導元素,這可不是蝴蝶效應,而是板上釘釘的命運,那場漫長的內戰所導致的悲劇,才是真正的颶風,沉沒的太平輪,只是被這颶風摧毀的一隻柔弱蝴蝶,至於在這艘船上死去的人們,那個時代有誰真正關心過他們的命運?
  在同樣分成兩部公映的《赤壁》中,吳宇森格局全無、元氣重傷,到《太平輪》的時候,他仍然無法做到繃緊故事的主題線,不少角色均有游離戲外之嫌,但吳宇森還是通過《太平輪》收穫良多也展示良多,他拋棄了背負多年的英雄片包袱,起碼暴力美學的痕跡被清除掉了,一閃而過的白鴿鏡頭,可以當作他對自己的調侃。通過《赤壁》的教訓,吳宇森終於把握到了拍攝史詩片所要具備的一些基本要素,包括如何盡可能把商業元素融於無痕的技巧,他在竭力跟隨現代觀眾的審美口味,儘管觀眾看到的是已經很熟悉的風格,但《太平輪》還是努力地把故事拼得像個樣子了。
  我個人覺得,《太平輪》(上)是部有缺憾但仍然值得觀賞的電影,它的創作態度是認真的,在戰爭場面和情感表述方面,都沒有偷懶,吳宇森對影片的定位也沒問題,對影片的掌控力也沒問題,有問題的是,他陷入以前的成功模式陷阱中太深太久、走出得太晚,虔誠的學習態度暫時還無法轉化為影片更高的質量。  (原標題:文藝成分讓影片找到史詩感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s27fshtr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